23 七月
2018

珍惜历史机遇 办好十四运会 我省体育系统将全面实施“1155”战略

来源: 陕体集团

由我省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1年在西安举行。十四运会正逢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国家刚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节点十分特殊,意义极其重大。 

7月19日,我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安签署合作推进全民全运建设健康陕西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我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将围绕办好十四运会,在十四运会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全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协同探索推进体育改革,不断促进健康陕西建设,助力我省体育事业追赶超越。 

为承办好十四运会,我省提出了奋斗目标: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体育底子比较薄弱的陕西来说,将付出艰辛的努力。无论是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上,还是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距十四运会开幕只有3年时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7月20日,省体育局在西安召开全省体育工作推进会,动员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抓住筹办十四运会历史机遇,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建设体育强省努力奋斗。 

为不负国家使命,不负全省人民的期盼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聚力办好十四运会,实现体育强省的目标,省体育系统制定了“1155”体育发展战略。7月20日,省体育局局长王勇代表局党组在全省体育工作推进会上对“1155”体育发展战略作了深度解读。 

“1155”体育发展战略是使命担当

据了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省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为了明确新的方向和目标,上半年,省体育局党组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班子成员全部上手,带领机关处室下队组、到市县、赴企业、看协会、去外地,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讨论、不断深化认识,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近百次,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最终形成并制定出今后一个时期适合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1155”战略。 

省体育局局长王勇认为,通过筹办十四运会,我省体育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省正迎来一个体育发展的最好时期,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决定的。在这个新阶段,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为体育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政治保证。体育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需求将持续明显提升,将会为体育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强大引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日益雄厚的物质支撑。在这个新阶段,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就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体育就是城市品质、营商环境;体育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就是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陕西体育人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创性地筹备好十四运会,把陕西体育搞得更好、更强,为加快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向时代、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明确体育系统奋斗目标

我省体育系统新制定的“1155”体育发展战略,内容总体要求: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和筹办十四运会历史机遇,坚持以追赶超越为主题、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人民主体、开放共享、改革创新、上下联动办体育;坚持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支撑、体育文化为内核、全民健身为归宿“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解放思想、埋头苦干,不断开创新时代陕西体育追赶超越新局面。 

“1155”体育发展战略中的第一个“1”,即追赶超越,此主题将作为全省体育工作的主题长期坚持。第二个“1”是一个目标,即建设体育强省,是时代使命的呼唤,是三秦百姓对加快体育发展的迫切愿望,是适应引领我省体育发展的需要。第一个“5”是坚持五个原则,即围绕中心、人民主体、开放共享、改革创新、上下联动,是对我省体育工作着眼新的时代特点提出的新要求。第二个“5”是“五位一体”发展,即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支撑、体育文化为内核、全民健身为归宿“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是我省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具体方略和路径,同时也是陕西体育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必由之路。 

抓住关键环节办好十四运会

全力筹办好十四运会,是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务实之举,同时也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筹办十四运会是当前全省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1155”体育发展战略要求全省体育系统做到资源、力量、精力向筹办十四运会集中,能力、作风、成效向筹办十四运会体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的办会目标。 

今后,省体育系统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第一,全力保证十四运会陕西筹委会高效运转。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实机构、充实人员、理顺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筹办工作。第二,全力加快场馆建设。省体育局将强力推进省本级“两新建三改造”项目,努力在十四运会场馆建设中走在前列、当表率;大力支持西安体育学院新校区“一馆四场”、省体育产业集团、新闻媒体和赛事指挥中心建设,帮助协调解决资金筹措、项目审批等现实难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不拖后腿;按照体育场馆建设工艺标准和技术规范,建好专家技术人才库,主动跟进、精心做好十四运会场馆建设体育工艺指导和审核把关工作;配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推进十四运会场馆项目立项审批、奖补资金拨付、跟踪督促检查等工作,及时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确保所有场馆2020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投用。第三,全省体育系统全力抓好备战训练,一切围着训练转、一切围着训练干,确保训练扎实有效、十四运会任务圆满完成。第四,体育系统全力做好宣传推介,讲好体育故事。第五,体育系统加快实施全运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全运惠民成果。加快推进十四运会市场开发、开闭幕式方案编制工作,力争做到开幕式精彩亮相、闭幕式回味无穷。 

为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布局

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是引领我省未来较长时期体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推进体育强省建设,首先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体系,完善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体系。 

据了解,目前,全省各地市体育场馆建设参差不齐。与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底,全省实现市级“一场两馆”、县级“一场一中心一场地全覆盖”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对此,省体育局将积极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中央转移支付、省级项目资金和体彩公益金,大力支持各市、县(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各市、县(区)要对本地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对标自查、摸底梳理,制定推进计划,抓好协调督导,尤其是目前市本级尚有欠账的要全力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目标,进一步筑牢全省体育发展的基础。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必须有高水平的训练基地做保障。“1155”体育发展战略中,省本级将重点把省体育训练中心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统筹抓好杨凌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常宁射击射箭和冬季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同时将加大投入,按照国家级训练基地标准,支持西安抢抓筹办十四运会机遇,建设综合性训练基地。榆林以筹办第十七届省运会为契机,建设摔跤、柔道训练基地;宝鸡建设射击、射箭训练基地;渭南建设田径、游泳训练基地;延安建设越野滑雪训练基地;安康建设室内滑雪训练基地;汉中建设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其他市区也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资源力量、积极主动跟进,省、市协同建设一批高水平训练基地,既快速改善本市体育基础条件,为全省乃至全国竞技训练多作贡献,同时,将鼓励多渠道增加社会体育设施供给,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求,增强体育发展活力。 

弥补竞技体育人才不足短板

“1155”体育发展战略对全省竞技体育中长期发展进行了规划:将继续做大做强跳水、射击、武术、摔跤等优势项目,重点发展田径、游泳、体操、举重、拳击、跆拳道、射箭、柔道、赛艇、高尔夫等潜在优势项目,加快发展击剑、空手道、滑板、自行车、棒垒球等新增项目;大力发展冬季项目,支持“三大球”“三小球”项目加快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体育后备人才体系薄弱,是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全省将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积极性的体校,参照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标准,省市联手加大投入、支持建设。各级体校要因地制宜,把质量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强化体教融合、体社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上升通道,有效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开拓社会输送新通道。未来,我省将把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主要抓手,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年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俱乐部培养输送的人才一视同仁,按其代表陕西参加比赛的成绩给予奖励;强化校园体育阵地,把校园体育纳入体育发展大格局。体育部门将联同教育部门,加大体育传统学校建设力度,广泛开展体育项目进校园,大力推广青少年运动技能标准,持续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让校园成为体育人才的源头活水。体育系统将改革省运会竞赛规程,优化项目设置、扩大参赛主体、调整计分办法,强化选拔人才的功能和导向;继续办好锦标赛,适时新增冠军赛,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竞赛项目、提高参赛标准,为优秀年轻运动员提供更多机会;增加俱乐部联赛项目和次数,推动学校体育项目联赛开展,激励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努力构建以省运会为龙头、锦标赛和冠军赛为主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和学校体育联赛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带动全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 

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1155”体育发展战略中将对训练科学化程度不够的普遍性问题加大攻关力度,大力加强训练团队建设,分项目建立以教练员为主导,以运动员为中心,以领队、科研人员、医生等为保障的训练团队,细化岗位职责,将团队成员待遇、奖金、绩效与成绩挂钩,构建责任清晰、奖惩分明的训练体系。 

教练员队伍建设,将以自主培养为基点、加大引进为补充,不断拓宽教练员来源;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优秀运动员从事教练员工作;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提升计划,力争十四运会后国家级教练、高级教练总量翻一番;建立教练员动态调整和激励竞争机制,加强过程监督、周期评定,对完不成任务的教练员予以解聘;尊重和关爱教练员,多措并举提高福利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上向优秀教练员倾斜,让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 

将大力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坚持一切让数据说话、靠数据指导,真正做到各项训练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加快各项目中心信息化建设,构建训练过程数据收集、分析、评价、反馈“一体化”平台。我省将加强体科所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科研人员,加快推进国家体育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瞄准瓶颈问题,加大攻关力度,切实发挥科技对训练的引领作用。 

社会化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155”体育发展战略提出,我省将积极探索省队市办、省队校办、省队社办的途径和模式,满腔热情鼓励和支持各种力量投入到竞技体育发展中来,推动形成多元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各市区要积极与省直各项目中心对接,主动承接部分项目一线、二线运动队建设任务。省各项目训练中心将一些新兴项目的二线乃至一线队伍尝试交由市区去办,同时发掘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建运动队,省体育局将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重点抓好全民健身“六大工程”

在未来,我省将重点抓好体质监测、体育惠民、科学健身、赛事促进、体育协会引领、“三级联创”六大工程建设,上下一心、协同联动,保证创建体育强省工作高点起步、扎实推进。 

全省监测中心全覆盖。在实施体育设施惠民工程方面,重点加快“两江(汉江、丹江)、两河(渭河、延河)、两道(陕北革命老区红色健身步道、秦岭户外健身步道)”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并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省级补助、分级负责,加强衔接、搞好互联。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方面,体育系统将联合相关部门,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推广普及城市慢行系统,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插建公共体育设施,同时开展城市社区和农村人口集中点体育设施“两提升”行动,实现全民健身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科学健身方面,将建设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场馆、步道、健身设施、国民体质监测、社会体育指导员、赛事活动、科学健身等一体化服务,促进智慧健身,推广智能体育设施。在赛事促进方面,合理设置比赛项目,不断优化比赛组别,通过层层选拔扩大参与人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三秦百姓展示体育技能和精神风貌的最大舞台。发挥体育协会引领作用,力求群众喜欢什么项目就组建什么协会,推动全省体育协会数量快速增长并遍布城乡。将加快推进县级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级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省级创体育强省的工作。 

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1155”体育发展战略对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也做了规划,将重点打造一批精品体育赛事,打造一批优质体育俱乐部,打造一批特色运动休闲小镇,打造一批现代城市体育综合体,打造一批先进体育制造企业。 

对于精品体育赛事,我省将采取“按一定比例给予办赛经费基础补贴+绩效奖励”的办法强化资金扶持,建立赛事效果评估体系,每年按A级、B级、C级确定陕西省精品赛事等级并动态调整,保障精品赛事按要求健康推进。对优质体育俱乐部,将专门制定政策予以支持,使其蓬勃发展。 

建设特色运动休闲小镇,将是我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级小镇建设,同时着力培育发展省级特色运动休闲小镇建设,使其成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各级体育部门将加强与城市规划、住建、土地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合理布局体育综合体建设的空间,努力形成各方认同、积极参与、协力推进的良好格局。在打造先进体育制造企业方面,将以企业为主体、集群为引领、园区为承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体育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市县瞄准知名体育制造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体育制造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效益,推动体育制造业早日成为我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155”体育发展战略还对弘扬传播体育文化,讲好陕西体育故事,提高政治站位,锻造过硬体育干部队伍,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69号陕西国际体育之窗3号楼5层
联系电话:029-85363761
集团邮箱:stjt2011@163.com
常用链接
陕西体育产业